終於有一點私人時間,結束了二十多日忙碌的生活!
記得以前小學時,發覺「櫃桶」一詞在正式寫作中要寫成「抽屜」時,感覺是很意外。一直以為「櫃桶」是很「文言文式」,就好似廣東話中「衣櫃」就是寫成「衣櫃」,「水桶」就是寫成「水桶」一般理所當然,沒有想過日常生活中這個普通不過的家居傢俬要好似「的士」一樣要用一個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的詞語去替代。近日偶然想起,於是乎在互聯網中尋找「櫃桶」一詞的出處。畢竟在細心思想之下發覺到,「櫃桶」既不多在設置於櫃中,形狀也與水桶截然不同,何以故廣東人會稱這物件做「櫃桶」呢?可惜在谷歌中搜尋「櫃桶」,最多祇會找到解釋「穿櫃桶」的意思,而廣東話中「櫃桶」可能已經變得太生活化而不再追究它的出處了。
「櫃桶」的出處是難以找到,於是乎我從另一方面想:那麼抽屜又是甚麼的一回事呢?要知道雖然大家從小學開始就已經學到這個「屜」字,但這個字的一百零一個用途就是合成「抽屜」一詞,彷彿這個字就是為了形容「櫃桶」而造出來。今次在互聯網中尋找「屜」字就容易得多了,首先除了有「抽屜」之外,還有「椅屜」、「牀屜」、「鞍屜」、「籠屜」、「窗屜」。首三個詞中,「屜」是墊的意思,而也是這個字最古老的原意。「籠屜」原來是蒸籠的意思,與「抽屜」一樣是指比較扁平的盛放東西的箱子或籠子。而「窗屜」是一種窗,但並非一般向左右推開的窗,而是古時向上推開的那種窗。(即是窗鉸不是裝在左右邊,而是在上方。)至於「抽屜」,單單是「屜」或「屜子」已經有「櫃桶」的意思,不必用「抽」字也可,祇不過我們自幼被老師洗了腦,一直這樣用這個字矣。
「抽屜」這個從小就學到的字原來有那麼多的意思,不過見劉建仁先生的【台灣話的語源和理據】,「抽屜」本身就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。古時「屜」與「替」通,「抽替」一詞中那個可以把沒有蓋的箱子拉出來的語意,是從「通替棺」而來。對,「通替棺」是古時棺材的一種,特別者是內層可以拉出來讓人瞻仰一番!(詳細可以在劉建仁先生的長文中尋找「通替棺」一詞可見。)但願看倌下次拉開櫃桶時會肅穆一點!